(圖中地圖取材自河南省地圖院編制)
春色明媚,天光澄澈,大河報·豫視頻尋鎮中原探訪組從鄭州出發,前往位于河南最西端的靈寶市豫靈鎮。此鎮地處豫、秦、晉三省交界,南依秦嶺,北瀕黃河,是河南省的西大門,也是黃河金三角區域的中心城鎮。
于河南省界之西陲,靜臥著靈寶豫靈鎮的極西之地楊家村,它是黃河入豫第一村,猶如一幅被時光輕輕鋪展的古老畫卷,依偎在豫西山巒的臂彎,細語著跨越千年的風土記憶與歲月長歌。
“直筆方能寫正字,清廉才敢談人生。”東漢太尉楊震一生清正廉潔,其“四知”箴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以及“暮夜卻金”的風骨,鑄就了流傳千古的廉政豐碑。
楊震祠,便是我們此次豫靈尋古探幽之旅的重要打卡點。車輪卷起黃土塬上的塵土,導航儀上的小紅點指向楊家村。
遠遠的尚未看見祠堂真容,楊震小學半空中迎風招展的紅旗已率先躍入眼簾。下車后,入眼的是祠前平整空蕩的廣場。站在廣場中央,面南眺望,便能領略到“塬”的風貌。
據當地村民介紹,塬是因風力作用和河流長期沉積沖刷形成的一種臺狀地形,四周陡峭,頂部平坦。豫靈鎮境內有許多大小不同的塬,其中不乏有著歷史故事和優美傳說的名塬。
牛頭塬,位于豫靈鎮楊家、西橋、太張、宋村一帶,因遠看似牛狀而得名。漢太尉楊震故居楊家村及“三鳣書院”“校書堂”就位于牛頭塬的北塬下。
仰望祠堂,拾級而上,此間靜謐被打破,人聲驚起棲息在此的鳥雀,飛鳥翅尖掠過門楣上“楊震祠”三個鎏金大字,驚落一層金粉似的陽光。眼前,洞開的朱紅色厚重木門,仿佛掀開了陳年的線裝書。庭院經過修整,整潔清爽,不算高大的柏樹正沐著暖陽,泛出翡翠般的光澤,新抽的嫩芽恰似先人墨跡里未干的頓筆。
祠堂占地不大,肅穆不似尋常廟宇,倒像位峨冠博帶的宿儒。就連砌立在正堂門外石臺上的一對琉璃鴟吻,都透著股矜持勁兒。正堂門外東側,有兩塊碑石靜立。東首那方刻著“靈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鳣書院遺址”等字樣,碑石原本的墨底已然花白。緊挨著文保碑的一截青白碑石,與堂外西側的一處殘碑相呼應,均似被歲月啃噬的殘簡,字跡已模糊不可辨認。
踏入正堂,恍若穿越千年時光。
楊震塑像安坐堂中,須發皓白,藏青儒袍垂落云紋錦帶,左手所拿書卷半啟,右手執狼毫懸于胸前,衣袖間仿佛還流轉著講經時的浩氣。雙眸似蘊著春風慈意,目光所及處,恍似有瑯瑯書聲在堂前回響。
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人(今陜西省華陰市)。據史書記載,楊震的始祖伯僑在秦始皇焚書時,把家傳的“六籍”藏在湖縣董社塬(今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的一處山洞內,世代相守這一秘密,并立下規矩——非到子孫成為名儒不得擅取。三百年間,楊家子孫像守護神明的祭司,將“非名儒不得啟”的祖訓刻進血脈,直到楊震的出現。
楊震的童年是在墨香與期許中浸泡的。他博古通今,尤精古文韜略,弱冠之年便以才學名動四方。父親楊寶臨終前顫抖的手,指向的不僅是藏有“六籍”的山洞,更是整個家族三百年的文明守望。守孝期滿后,楊震循著祖訓踏上尋經之路,果然在董社塬山洞覓得藏書。
自此,他傾盡家資創辦私塾,三十載杏壇耕耘,秉持“有教無類”,讓知識潤澤寒門子弟。青衿學子從函谷關外、黃河兩岸匯聚而來。相傳,楊震門下弟子逾3000人,德才輩出,堪比山東孔門盛況,因此楊震又有“關西夫子”的美譽。
楊震祠由何而來?
傳說楊震在講學時,忽有一只鸛雀口銜三條鳣魚飛落在講堂門前,聞者皆呼奇異。主持學館工作的人把魚拿到楊震面前說:“蛇鳣者,卿大夫之服象也,數三者,法三臺也,先生自此升矣!”意思是說,蛇鳣,是公卿大夫服飾的象征。魚有三條,是預示先生要貴為三公,要高升了。
史載,楊震在知天命之年,經大將軍鄧騭舉薦出山入仕,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后又升任司徒、太尉,位列三公,成為東漢一代重臣和名儒、廉吏。后人為紀念楊震,就把他教書育人的書館稱為“三鳣書堂”。
“三鳣書堂”2000年來經歷無數次風雨剝蝕,屢毀屢建。1994年海內外楊氏后代捐資重建書堂,取名“楊震祠”。
楊震小學距離楊震祠不過百步距離,學校依托楊震祠建成了養廉教育館。步入校園,但見兩座石馬分立于北端,石馬造型敦實、憨厚,大小和真馬無二,形象溫和馴良,刀工簡練,雕琢典雅。
東漢時期陵墓置石刻之風盛行,相傳此石馬為楊震墓前之馬。據閿鄉縣志記載,石馬歷經朝代更迭,幾經易主。如今,石馬成了楊震小學的“鎮校之寶”,寓意崇廉尚潔、誠信博學、馬到功成。
養廉教育館里陳列著各種與楊震廉潔精神相關的圖片、資料。在這里,學生們可以深入了解楊震的生平事跡,感受他的高尚品德和廉潔風范。學校還經常組織各種主題活動,讓楊震精神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芽。
記者注意到,楊震小學的學生們甚至根據“暮夜卻金”的故事,拍攝了兩版短劇。劇中,孩子們各司其職,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飾演楊震的小演員身著古樸的漢服,頭戴綸巾,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將楊震的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演繹“暮夜卻金”這一關鍵情節時,只見他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決絕,面對王密遞上的黃金,他猛地一甩衣袖,義正辭嚴地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聲音洪亮而有力,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將楊震的浩然正氣傳遞到每一個人的心中。
飾演王密的小演員也不甘示弱,他微微彎腰,臉上帶著一絲討好與惶恐,雙手捧著黃金,試圖說服楊震收下。兩人你來我往,臺詞對答如流,動作神情惟妙惟肖,將故事中的沖突與矛盾展現得入木三分……
在豫靈鎮楊家村這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古韻與今風共存。楊震祠等不僅是豫靈鎮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楊震廉潔精神和教育理念的生動見證。楊震小學的養廉教育館,讓楊震精神在新時代得以傳承和弘揚,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張瞧 攝影 張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