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農場”里的灌溉設備 受訪者供圖
春季氣溫日漸升高,降水量又較往年偏少,在河南,正值全省小麥進入抽穗揚花期,也是抗旱的攻堅階段,各地農民正搶抓時機,灌溉農田。
而在濮陽市清豐縣,有個“無人農場”,依靠智能水肥灌溉技術,24小時不間斷搶灌施肥。
效率大幅提升
在濮陽市清豐縣惠農農機農民合作社(簡稱“合作社”)的農田里,沒有人在搶灌施肥,麥苗卻飽滿肥壯、長勢喜人。
功勞要給“小麥—玉米周年生產無人農場”(簡稱“無人農場”)。合作社董事長周建士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合作社一共400畝地,往常,若將其澆灌一遍,需要15人抽10口水井,密集工作15天。“無人農場的智能水肥灌溉技術,7天就能將400畝地澆個遍,一個員工都不需要,還能在這期間追肥。”
周建士解釋,合作社啟用了3套設備,設備功能略有差異,但智能水肥灌溉是基礎。
滴灌帶沿著田間地頭鋪設,另有無人機定時定點“巡田”帶來最新監測數據,大大節省了人力。“無人農場直接使用河水加速灌溉,24小時不間斷,400畝地劃分了9個片區,都能實現輪換澆灌,大大節約了時間。”周建士說。
傳統農業的數字化引擎
記者了解到,4月10日,河南省首個“小麥—玉米周年生產無人農場”正式建成。
植保無人機編隊呼嘯升空、智能灌溉系統悄然啟動、紅外相機掃描青翠的麥浪,這些“黑科技”的深度應用,正為傳統農業裝上數字化“引擎”。
河南農業大學信管學院副教授汪強告訴記者,無人農場集成了自動化耕地整地、智能播種及漏播預警、智能水肥灌溉、智慧化生長監測與病蟲害防治,及無人駕駛收獲等智慧農業技術,構建了周年糧食作物無人化生產技術體系,“實現了‘耕—種—管—收’全鏈條自動化、智能化、無人化作業管理”。
就拿智能水肥灌溉來說,汪強介紹,基于土壤墑情和作物需求的智能輪灌決策系統,采取井水河水雙通道模式,用水隨意切換,“可按時間、按灌溉量、按作物需水量等智能化、無人化自動灌溉。同時,還能根據無人機巡田數據智能分析小麥玉米營養狀況,開展按需精準施肥作業管理”。
“科技在進步,這可比之前手動開閥門方便多了。”周建士笑稱。(頂端新聞·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張逸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