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圖書大廈回聲館閱讀空間。中原圖書大廈供圖
草長鶯飛四月天,正是讀書好時節。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30個世界讀書日,漫步中原大地,特色閱讀空間融入城市肌理,書頁翻動聲與城市心跳同頻共振。
近年來,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了類型豐富的閱讀空間,推動特色書店、城市書房、職工書屋等設施建設,讓閱讀不再局限于實體書店、圖書館,而是深入社區、工廠、文化空間等多元場景。
河南以“書香河南”建設為支點,通過閱讀空間創新,重塑城市文化生態,為中原大地注入詩意與智慧。在倡導全民閱讀的背景下,河南省的閱讀空間有哪些創新?效果如何?閱讀空間如何更好地滿足人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連日來,記者探訪省內多家閱讀場所,深入感受閱讀場景新變化。
新場景
閱讀空間的內外升級
4月21日,鄭州市民蘇苗楠帶著4歲的兒子走進尚座中心的理在·閱空間書店,“我們是逛完商場后來到這里,兒子在這里體驗《家在黃河邊》展演活動,我點上一杯咖啡,深度閱讀,非常愜意”。
蘇苗楠告訴記者,現在書店的功能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不但顏值高、環境好,還能在此看演出、體驗不同的閱讀活動。“理在·閱空間作為創新打造的‘展、演、示’復合型閱讀體驗空間,實現了實體與數字、內容與場景的有效融合,現已成為打卡勝地。”理在·閱空間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閱讀空間的整體煥新,閱讀場景差異化打造也讓讀者耳目一新。近年來,鄭州圖書館通過空間再造,陸續打造了與圖書對話——典籍里的中國文化沉浸式閱讀空間、廊里文化市集開放式互動空間、“家門口的鄭州”主題空間、少兒“分級悅讀”空間、地方文獻特色閱讀空間等。
為進一步提高閱讀空間的使用效率,拓寬公共文化資源的社會輻射面,鄭州圖書館向社會首批開放了兩個特色文化空間。“以閱讀為核心,通過‘共享’‘共創’,實現空間資源的整合利用,滿足了讀者的不同需求。”鄭州圖書館黨總支書記、館長王海英說。
推進書香社會建設,閱讀空間的布局不可或缺。近年來,河南為引領閱讀新風尚,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閱讀空間,推動全民閱讀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安陽以甲骨文為主題打造特色書房,通過數字化互動、文創開發及沉浸式體驗,讓古老文字飛入尋常百姓家;洛陽把城市書房“河洛書苑”嵌入城市的各個角落,成為文旅融合的載體;全省共建有全國總工會職工書屋642家、省級職工書屋1600家,各基層職工書屋1.4萬余家,其中80%以上分布在基層一線,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職工書屋網絡,讓閱讀嵌入老百姓的生活,營造無處不在的閱讀氛圍。
閱讀空間的創新,物理空間的升級是“面子”,閱讀服務和活動是“里子”。以閱讀為媒,閱讀空間的內外升級不斷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鄭州圖書館一樓特色閱讀空間,百家姓姓氏鋪滿墻面,18張古樸長桌有序排開,展示架上擺滿了充滿童趣的手工作品,這里便是啟源故事會體驗項目的常駐空間。在親子課堂上,讀者一起“聽故事、學歷史、做手工、習傳承”,該品牌活動自2019年開創以來,已舉辦223場,參與讀者達219萬人次。
“這一閱讀空間為我們打造專屬IP、開設公益課堂、展示文創產品等功能提供了場地保障,精心設計的特色主題活動,不斷豐富著品牌內涵。”王海英介紹,啟源故事會項目已榮獲河南省全民閱讀優秀閱讀品牌和中國圖書館學會2021年閱讀推廣展示項目。
“4·23”世界讀書日前夕,沉浸式劇游讀書會——《太白金星有點煩》在中原圖書大廈進行,讀者圍坐一圈,聲情并茂地朗讀書中經典段落。“我們通過舉辦閱讀推廣、公益講座、展覽展演等形式,創新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文化閱讀活動,打造沉浸式創新型文化閱讀空間。”中原圖書大廈營銷部主任李玉茹說。
“閱讀空間的創新,不僅體現在科技感增強和服務的獨創性,還體現在空間設計的藝術化,滿足讀者需求的個性化,以及注重讀者的綜合體驗感和社交需求方面,是在政府主導下,多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結果。”鄭州文心書館館長、傳統文化學者袁勇告訴記者。
新模式
構建良好閱讀新生態
“今天我是來‘追星’的,只要中原圖書大廈有活動,我基本都會參加,一開始我是自己來,后來我是拉著朋友一起。”在中原圖書大廈舉辦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喬葉《要愛具體的人》校園分享會現場,閱讀愛好者張曉天說。
新型閱讀空間的涌現,吸引著更多年輕人走進書的世界,他們放下手機,體驗不同的閱讀活動,在這里分享、交友、提升,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讓“我讀故我在”刷新了“閱見美好”的新高度。
在理在·閱空間,點上一杯咖啡,借一本好書,鄭州市民金玉華的閱讀時光就開始了。“這里有很多自助服務,環境也很好,也適合拍照打卡,能提供不少情緒價值,我很喜歡。”理在·閱空間有6萬多種圖書,不僅市民喜歡,游客也喜歡在這里閱讀打卡。豐富多樣的活動,讓人們體驗到書籍里的知識“活起來”的樂趣,舒適、悠閑、沉浸式的閱讀人文環境更讓人來了就不想離開。
袁勇認為,最具活力的年輕群體對閱讀空間的社交屬性和互動性,有著更多的期待。很多“精而美”的閱讀空間,不僅僅有“社交”的功能,還給年輕人提供了很多情緒價值,將“讀、玩、賞”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新型文化消費場地。
今年“三八”國際婦女節,中原圖書大廈利用現有的各類閱讀文化空間,5天舉辦30場定制化文化活動,涵蓋閱讀分享、非遺體驗、藝術手作等多元內容,吸引千余名女性職工參與;河南省各級工會依托職工書屋搭建思想引領、文化交流以及教育培訓的平臺,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也顯露了一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色;曾經以藏書量為核心指標的圖書館,如今化身為流動的文化磁場,通過空間再造和活動創新,促進知識流動和人際聯結。
“鄭州圖書館積極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通過創新閱讀空間,不僅豐富了圖書館的功能,更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學習環境,增強讀者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吸引更多讀者走進圖書館,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王海英說,圖書館特色空間建設是圖書館轉型與發展的重要方向,不僅體現在功能拓展上,更深刻影響著社會文化生態和公眾獲取知識的方式。這種轉型本質上重構了知識生產關系,即通過空間設計,將讀者從信息消費者轉變為內容共創者,使圖書館成為社會創新的基礎設施。
一個個新型閱讀空間競相綻放,拓寬了閱讀空間邊界,構建了閱讀新生態,為人們打開廣闊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能,為全民閱讀事業持續注入新動能。
在鄭州大學圖書館黨委書記崔青峰看來,與傳統閱讀空間相比,新型閱讀空間具有小而美、小而精的特點,為群眾提供復合多元、便捷舒適的服務,有利于全省全民閱讀活動向常態化、長效化縱深推進,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高效利用,讓市民群眾享受均等化、優質化、便利化的公共文化服務,讓書香氤氳社會。
新體驗
讀者“新鮮感”的迭代
“當下,數字化閱讀漸成主流,碎片化閱讀趨勢明顯,娛樂化、可聽可視化的淺閱讀占據了讀者較多時間,實現個體職業發展與情緒價值滿足的個性化閱讀,成為讀者的主要需求,這就要求閱讀空間在功能上轉型。”袁勇說。
記者采訪發現,特色閱讀空間成為展示城市DNA的底色。在新華書店開封書城,展現宋韻的文化元素隨處可見,走進書店,仿佛穿越來到宋朝一般。“這里有《千里江山圖》《瑞鶴圖》和《清明上河圖》,還有汴梁八景,下班來這里轉一轉,感受宋式美學,‘班味兒’自然就會消失不見。”在附近上班的張女士是開封書城的常客。
開封書城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開封書城將八朝古都厚重文化與新華書店品牌巧妙融合,既有“書香味”還有“歷史味”,同時加入了文創和豐富的活動,閱讀空間變得更加“生動”。
當下,“碎片化閱讀”大行其道,作為提供服務的閱讀空間,需要重新定義適合年輕讀者群體的空間價值,創建線上閱讀不可替代的體驗感和定制化閱讀服務體系。通過對閱讀人群的差異化體驗設計與情感價值傳遞,將閱讀空間轉化為年輕人愿意停留、主動分享、持續參與的文化社交場所。
其實,對閱讀空間的需求,最根本還是來源于對知識和真理的求索。理在·閱空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理在·閱空間是為了年輕讀者尤其是“Z世代”人群塑造的閱讀空間,是在數字世界中重構人文連接的一個空間,讓讀者在效率至上的碎片化時間中,能夠專注各種形式的閱讀,保留對抗碎片化的深度思考可能。
在李玉茹看來,要讓青年群體感受到閱讀空間“新鮮感”的迭代,“我們為年輕群體打造的藝術療愈美學空間,以及目前正在打造的‘白拿吾皇不當貓’快閃式主題空間,都是利用沉浸式的體驗感、空間創意美學化以及輕量化的社交活動,增加讀者黏性。”
從本質上說,新型閱讀空間正逐步從“有”向“美和好”跨越。省總工會宣教部三級調研員趙敬娟介紹,河南省總工會將進一步探索職工書屋全員化共享模式,支持各地職工書屋與當地圖書館、新華書店等陣地聯建、資源共享;宣傳推廣建在車間、班組的“流動書屋”,就近就便滿足職工群眾借閱需求;建議推動企業職工書屋將服務對象拓展為職工家屬和社區居民,形成開放式圖書借閱模式,助推全民閱讀。
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河南省城市書房建設已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提升”階段。展望未來,要繼續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與服務創新,讓這些“家門口的文化燈塔”更加貼近群眾需求,為城市文明增添溫暖底色,助力書香社會建設行穩致遠。
新型閱讀空間雖然風格各異,但都具有“城市客廳、市民書房”的社會功能,都是全民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它們的創新式生長,實現了公共文化資源的高效利用,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務“不打烊”的溫暖。“閱讀空間需‘好看’‘耐看’,同時更需‘適用’,以‘無處不在’的閱讀為導向,以啟迪民眾智慧為根本,打造復合型多元化閱讀空間,提供更為便利的公共閱讀服務,引導人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崔青峰說。(河南日報記者 杜軍 張魏)
專家觀點
新型閱讀空間助力全民閱讀
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已連續12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倡導全民閱讀”到“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呈現出全民閱讀推廣的成效,也在不斷演變的閱讀生態中指引新的方向。作為知識獲取的重要手段,閱讀在本質上區別于通過各種電子設備進行的碎片化信息消費。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技術環境下,民眾的閱讀對象、閱讀習慣、閱讀需求、閱讀體驗等也在不斷變化。以智慧圖書館、實體書店+、數字閱讀空間等為代表的新型閱讀空間,構成了推進和深化全民閱讀的重要裝置。
傳統閱讀空間在數字時代經歷著從單一借閱場所向復合型文化綜合體的轉型,一方面延續了圖書館等傳統閱讀空間的核心功能,另一方面通過場景重構、服務升級和文化賦能,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閱讀需求,形成甲骨文書屋、職工書屋、鄭品書社、理在·閱空間等新型閱讀空間。新型閱讀空間通過下沉基層、延長服務時間和降低使用門檻,讓閱讀資源真正走進大眾生活。為外來務工人員設立專門的“打工者書屋”并提供職業技能書籍,在偏遠鄉村推廣“流動圖書車”服務,將個人閱讀行為擴展為社群化的文化活動。通過組建書友會、閱讀打卡群等線上線下的互動形式,形成了穩定的閱讀共同體。
年輕讀者需要的閱讀空間,本質上是一個能安放思想、激發靈感、連接同好的文化綜合體。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閱讀場所,一個融合文化體驗、社交互動與沉浸式學習的“第三空間”更能吸引他們。具體而言,一是文化共鳴的空間。年輕人渴望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閱讀環境。例如,成都的“方所書店”將巴蜀竹編藝術融入書架設計,讀者在翻閱《蜀道難》時能觸摸到真實的竹紋肌理;北京的“正陽書局”以老北京四合院為場景,搭配京味兒方言的有聲書墻,讓歷史文本“活”起來。二是社交賦能的平臺。年輕人把閱讀視為社交貨幣,空間需要提供“知識共享”的接口。例如,打造“15分鐘閱讀圈”,將鄰里圖書館升級為鄰里閱讀空間,開展科普講座、非遺藝術普及、經典文化誦讀等集體性活動,從本地層面的公共接觸中逐漸形成公共信任網絡,構建社群閱讀生態。三是感官沉浸的實驗室。例如,國家圖書館的沉浸式閱讀空間、嘉興市元宇宙閱讀體驗館等,都綜合運用了AR、VR、MR等前沿技術。在實體售書空間中搭建“三維虛擬空間”,使得數字化的虛擬元素投射疊加至物理場所,利用交互式技術增強讀者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新型閱讀空間從閱讀場所提供到閱讀場景搭建的轉型和迭代,既是技術助推的結果,也是現階段深化全民閱讀的必然舉措。新型閱讀空間以閱讀為核心,通過功能復合化、文化在地化、運營社會化,重新定義了“閱讀”的價值。閱讀不僅是獲取知識,更是生活方式的選擇和文化認同的構建,這也正是全民閱讀推廣的根本所在。(河南大學出版學院青年教師、管理學博士 李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