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衛河沿岸的農田中,清澈的河水正通過縱橫交錯的溝渠汩汩流入麥田。沿岸村民搶抓農時,依托河道資源優勢,根據傳統“看天用水”“量地配水”經驗,結合現代化抽水設備引水澆地,通過完善的溝渠網絡,將河水高效輸送至田間。
“我們村緊鄰衛河,渠道暢通,春灌效率高,今年種的12畝地全澆透了,就盼著豐收!”浚縣小河鎮西周口村村民張衛紅說。
溝渠,是決定農田灌溉是否暢通的“最后一公里”。作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省糧食生產大縣,浚縣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把農田溝渠治理作為暢通田間“毛細血管”、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的關鍵舉措。自2024年溝渠連通整治工作開展以來,該縣累計投資8029.4萬元實施骨干排澇溝渠疏浚工程,讓“旱能澆、澇能排,溝相通、渠相連”的愿景變為現實。
在王莊鎮盛鑫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的1300多畝麥田內,一臺臺自走式噴灌機正沿著規劃路線緩慢行進,噴頭噴出的水霧均勻灑向麥苗,實現精準灌溉。“過去澆1000畝地得忙活半個月,現在4天就能搞定!”合作社負責人魏方月感慨,這種灌溉形式不僅效率高,能夠有效補充土壤水分,還可以添加有機肥液促進小麥根系生長,減少病蟲害發生,提高畝產。
與傳統灌溉方式相比,自走式噴灌機可依據小麥長勢精準控制噴水量和灌溉范圍。近年來,浚縣針對連片農田引入大型智能噴灌設備——900米長臂的自走式噴灌機,日均可灌溉300畝,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5倍以上。這些設備搭載智能傳感系統,可根據土壤濕度自動調節水量,輻射范圍廣、灌溉均勻度高,成為種糧大戶的得力助手。
在浚縣西部丘陵地帶,地下水位深、灌溉成本高的難題也被滴灌技術巧妙化解。“智能系統能自動監測土壤濕度,按需供水,節水超60%,成本也省了一大半!”屯子鎮毛門村種糧大戶李學紅指著麥田中的滴灌管介紹,滴灌微噴技術通過管網將水分精準輸送至麥苗根部,搭配物聯網設備實現“按需供水”,讓丘陵薄地搖身變為“節水高效田”。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抗旱’,全縣灌溉水平已實現質的飛躍。”浚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股長袁永杰說,當前,全縣小麥已完成灌溉200余萬畝次,102.5萬畝麥田已普澆兩遍“返青水”“孕穗水”,夏糧豐收在望。(河南日報記者 陳晨 蔣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