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員在店內直播
店里服務員多是聾啞人
近日,鄭州錦藝城內一家“無聲餐廳”在網絡上悄然走紅。
這里的服務員大多是聾啞人,他們以無聲的服務和滿滿的熱情,引來人們的關注和“打卡”。他們為顧客服務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雙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助力聾啞群體的意義遠超盈利本身
3月25日晚7時,錦藝城“盛有聲”餐廳門口,等待的顧客已排起蜿蜒長隊,餐廳里幾名服務員正忙碌著布餐、撤臺。
餐廳老板李鐸來自遼寧沈陽,他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品牌創始人王闖關注聽障群體10多年,一直懷揣著“替他們做點事”的美好愿望。“盛有聲”這個獨特的名字,取自“此時無聲勝有聲”。
“目前,這家‘盛有聲’餐廳共有10名員工,其中5名為聾啞人。”李鐸稱,自己來鄭州已半年有余,錦藝城門店是他投資“盛有聲”這個品牌的第四家店,其余三家都在東北。
投身餐飲行業8年,通常賺少賠多。入行第5年,他接觸到“盛有聲”品牌,進而結識了聾啞人群體。在頻繁的日?;又?,李鐸與他們建立起深厚感情,深切意識到這一群體急需幫助。
然而做生意并非做慈善,李鐸也遭遇過經營難題。但在他心中,助力聾啞群體的意義遠超盈利本身,所以即便受挫,他也未曾放棄。李鐸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既然來到鄭州,我就下定決心要做成這件事,所以從未放棄。”
“給他們一個實現自己價值的平臺”
每到用餐高峰,“盛有聲”餐廳內便人潮涌動,點餐環節的溝通難題愈發凸顯。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一位顧客在用餐過程中示意員工加湯,經過一番溝通,服務員卻誤將顧客需求理解為關火,直接關閉了爐灶。見狀,顧客臉上瞬間露出不解的神情。
談到溝通問題,李鐸也無奈地搖了搖頭,表示在“盛有聲”餐廳的日常運營中,溝通難題屢見不鮮。員工理解“拿筷子”“拿盤子”這類簡單指令并不困難,但像“鍋底少放辣椒”這類涉及口味偏好與烹飪細節的要求,溝通起來就極為棘手。他們多次因為溝通問題,遭到顧客投訴。
“我們正嘗試搭建便捷的溝通渠道。目前,員工遇到難以理解的服務要求時,會通過手機打字與顧客交流。要是員工仍無法領會,我會出面解決問題。”為了方便與員工溝通,李鐸也自學了很多簡單的手語。“和他們相處久了,彼此間就有了默契,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意圖。”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發現,餐廳在細節處做了諸多貼心設計,便于改善顧客與聾啞員工間的溝通體驗。餐廳墻壁上,大幅海報清晰展示著常用溝通手勢,例如“飯”“謝謝”等常見手勢用語,旁邊搭配簡明易懂的文字注釋;每張餐桌上都擺放著提示卡,引導顧客借助輔助工具與員工進行交流。
在餐廳日常運營過程中,李鐸和員工攜手攻克了諸多難題。他們之間早已超越普通的雇用聯系,雖無血緣羈絆,卻勝似親人。
來自周口的聾啞女孩白麗萍已經在這里工作一年了。白麗萍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她是因小時候發燒導致的聾啞,“我因為身體原因,一直找不到工作,直到去年我看到‘李哥’抖音上發的招募廣告,我才有了工作”。
李鐸表示,等到有一天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時,將開設更多分店,將美食分享給河南消費者,為聽障群體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為這些特殊的群體提供工作崗位,給他們正常的薪資待遇,是希望他們不要自卑,不要低估自己。他們真的很努力,有時可能就缺少一個機會。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他們一個實現自己價值的平臺,讓更多人看到他們的力量。”(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丁博洋 王磊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