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石可欣
2月15日,雖是休息日,全國政協委員、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黨委書記王篤波卻在辦公室忙碌著,整理要帶去全國兩會的提案。
“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于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要持續完善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王篤波說,“今年全國兩會,我準備圍繞推動黃河流域水利行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向大會提交提案。”
王篤波介紹,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帶,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作為一所行業特色鮮明的水利院校,近年來一直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以水利工程學科“雙一流”創建為抓手,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等多方面深度融入黃河國家戰略。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過去一年,他圍繞科技創新對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貢獻力,多次到水利部、黃委會和相關科研機構學習交流和調研。
從萬里長堤守護安瀾,到源源清水潤澤沃野,再到綠色成片綿延兩岸,調研中,在感受到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巨大變化的同時,他發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旱災害防御、生態環境保護等都面臨新情況。
“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科研機構加強協同創新,更需要一批肯學肯干肯鉆研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治黃人才。”王篤波說。
在提案中,他提出加強流域內水利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相關企業之間協同配合,針對關鍵技術難題加強聯合攻關;加大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及生態修復學等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力度,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的人才支撐。
“科技治黃和人才治黃缺一不可,通過共同發力、協同推進,一定能在保障生態安全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奮勇爭先,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王篤波說。
記者手記
水利、青年、科技創新,三個關鍵詞碰撞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在王篤波的身上,記者找到了答案。從去年全國兩會提交關于建設黃河國家實驗室的提案,到今年全國兩會準備圍繞推動黃河流域水利行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提交提案,他一直以黃河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為著力點,為凝聚科研合力、強化人才支撐努力著,在書寫新時代治水興水“黃河答卷”中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