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文化的傳承創新離不開科技賦能。如何用“科技+文化”讓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1月17日,在河南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委員通道”上,省政協委員鞏文分享了他的看法。
“如何讓優秀文化‘活’起來?我認為,第一步是要讓更多的人看到更‘活’的傳統文化。”鞏文說。
由于歷史的原因,龍門石窟里有很多窟龕殘損,有很多石像缺失。“他們原本是什么樣?應該是什么樣?作為從事科技和文化行業的專業人士,我嘗試用我們的技術,用科技的力量彌補這些殘缺,讓古老文明煥發新生。”鞏文分享道。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中,有個國寶級文物《帝后禮佛圖》浮雕,曾遭盜鑿販賣,流散海外。2021年,鞏文接到任務,參與了帝后禮佛圖的活化工作。“我們通過大數據查閱了海量的文獻,根據線稿和3D掃描數據,復原了43套服飾和100多套配飾、還原了浮雕中人物的姿態,讓皇帝皇后以數字化方式重逢,用影像讓國寶‘活’起來。”鞏文說,這些內容一經推出,瞬間火遍全網,一周內閱讀量突破5億,很多觀眾看完之后,都發出了“翩若驚鴻、一眼千年”的感慨。
“以更新穎的形式讓更多人能夠看到,這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的第一步。而想要真正‘火’起來,還要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走進大家生活,這是關鍵的第二步。”鞏文說。
他舉例,如今在河南,殷墟博物館的裸眼3D陳列展示、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風起洛陽》VR實景體驗等,都成了熱門的文旅項目,在科技的驅動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打破時空界限,博物館活了、文物活了、詩詞歌賦活了、漢服活了,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讓大家觸手可及,通過產業讓文化融入生活,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我們河南擁有幾千年的厚重文化遺存,擁有數量眾多的珍貴文化IP,應當被記錄好、展示好,傳承好。”鞏文透露,目前他們正在籌劃通過現代技術,打造一套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在內的“非遺數字化檔案”。“這是我計劃中的第三步,我們要長久的留住我們的文化基因,讓它成為文創的雛形,文旅的IP,讓傳統文化和產業‘雙向奔赴’‘雙向賦能’。”
鞏文表示,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活、長火,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他建議:第一,設立科技文化融合專項基金,并實施稅費優惠,減輕企業運營負擔。第二,鼓勵高校增設科技文化專業,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提升文化人才質量。第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設立專業性文化創新示范園區,集中展示與推廣成功案例,讓大家看到文化的無窮力量。(孟媛 魏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