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這兩年,河南城鄉面貌變化很大。不少老舊小區變美了,街頭巷尾也多了很多有特色的小游園。河南的城市更新如何“更”,才能更美更好?
“作為長期從事城市規劃設計的工作者,結合實踐經驗和調研感受,我認為城市更新主要圍繞三個關鍵詞,那就是文化賦能、溫暖營造和價值提升。”1月17日,在河南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委員通道”上,省政協委員張峰說道。
河南作為文化大省,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在蘭考城市更新的工作中,我們注重將紅色文化和焦裕祿親民愛民的作風有機地融入城市風貌之中,通過精細化的設計,打造出以紅、白、灰為主的新時代城市風貌,得到了市民的高度認同。”圍繞文化賦能城市更新,張峰舉例說,“還有鄭州商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把文、旅、商元素有機融合,成為我省文旅產業新標桿。每次我帶外地朋友游玩,大家都非常震驚,原來鄭州有這么深厚的文化底蘊。”
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載體,因此城市更新,不僅需要注重物理空間的塑造,更要關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急難愁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城市更新要讓老百姓在家里就能感受到城市的人文關懷。”張峰介紹,在開封金康社區的改造提升中,就是通過建設醫養綜合體和“爸媽食堂”,有效解決了社區內2000多位老人居家養老、就醫和“吃飯難”的問題。
城市更新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如何讓更新成為城市活力提升、價值重構的有力抓手?
“比如信陽城市綠廊曾是單一功能的生態休閑空間,在改造提升中,我們不僅打造了‘兩岸曉煙楊柳綠’的煙火場景,還巧妙穿插構建了中小企業文化交流和品牌展示柔性平臺。”張峰表示,通過嘗試注入系統謀劃和運營前置的理念開展城市更新,既提升了城市消費活力和產業活力,也為后期公園的持續投入也注入了源頭活水。
張峰認為,城市更新是推進城市現代化的新平臺,承載著讓城市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的使命,要在“更”上著眼,在“更”上奮進。他建議采用“系統謀劃+資源盤活+創新引領”的新理念,來推動城市更新的可持續發展,將城市打造成有文化、有溫度、有活力的美好家園。(孟媛 魏凱)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