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1月17日,在河南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委員通道”上,長期從事科研工作的省政協委員、鄭州大學副校長劉春太圍繞如何打通產學研轉化的梗阻,以及鄭大的“雙一流”建設情況,與記者進行了現場交流。
“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鄭州大學要發揮‘雙一流’建設的創新溢出效應和科技支撐作用,形成科研與產業、創新與育人有機結合。”劉春太介紹,鄭州大學通過重構學科組織模式,建立“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的協同創新機制,加快職務成果賦權改革,快速推進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入生產線。
如何產出大的成果?
劉春太表示,鄭州大學以院士、杰青、長江學者為領軍人才,以全國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等為創新平臺,圍繞新材料、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等重點突破學科,建設了8個學科創新中心,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活動。
“一方面,我們在學校內部打破了學科壁壘,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有組織地承擔大任務;另一方面,創新中心與頭部企業如許繼集團、平煤神馬集團等共建創新聯合體,開展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解決真正的‘卡脖子’問題,出大的成果。”劉春太說,2024年,鄭州大學有46項成果榮獲河南省科技獎勵,其中一等獎10項,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
那么,如何加速科研成果的產業蝶變,解決老師們的成果“不能轉、不好轉、不會轉、不愿轉、不敢轉”的問題?
劉春太介紹,鄭州大學把本屬于學校的職務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賦予成果完成人;通過專業技術經理人架起老師的科研思維和企業產業思維的橋梁;出臺《鄭州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成果轉化凈收益的90%歸個人……
“在各種政策的支持下,學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呈現出新的局面。”劉春太高興地說,“比如我們的關鍵金屬團隊,打破了氨氮對鉬冶金的‘百年束縛’,研發出無氨氮鉬冶金顛覆性技術,能從根本上解決‘氨氮’污染問題,工藝縮短了百分之三十,成果轉化合同額達6000萬元。”
圍繞大家關心的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情況,劉春太透露,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支持下,學校現在擁有42個博士點,10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牽頭組建了3家省實驗室。5個學科ESI排名居世界前1‰,國內排名22 位;US News國內排名27 位;QS國內排名第36位。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新征程上,我們將不辱使命,以‘雙一流’建設為牽引,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堅定走好內涵式發展道路。”劉春太信心滿滿地說。(李東寶 魏凱)
來源:大河網、大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