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司艷雯 河南日報記者 劉嬋 沈劍奇
鏡頭回放
2014年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蘭考縣張莊村。他走進時年85歲的張景枝老人家,看廚房、察臥室,同一家人促膝交談,問家里一年產多少糧食?種的蔬菜夠不夠吃?農業補貼和低保、醫保等政策是否享受到?隨后同鄉、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進行了座談。
習近平總書記叮囑當地干部,要切實關心農村每個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他指出,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堅持上下聯動,共同解決難題。要進一步把農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多渠道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村民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幸福路在張莊村西頭。沿著這條胡同式道路由南往北走上200米,就到了張莊村村委大院。2022年9月的一天,記者走過這條不算短的小路,鞋底依然干干凈凈。
2014年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張莊村看望鄉親們時,走的也是這條路,當年還鋪著粗砂。據蘭考縣東
壩頭鎮張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回憶,邊走邊同夾道的鄉親握手寒暄拉家常,這一路,總書記足足走了40分鐘。
現在,路面變得平整干凈,配著路邊一座座紅墻綠瓦的農家小院,處處透著清新。這條路成為來張莊村旅游必走的“幸福路”,生發出一個個新的幸福故事。
這些年來,“晴天一臉土,雨天一地泥”的景象再不復見??蓮埱f變的不只是一條路——村子變了,村民變了,收入也變了。張莊村集體經濟也從0元,發展到2021年的94.8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30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7720元。
變化不是等來的,是干出來的。“干部不領,水牛掉井”,焦裕祿的話依然在這座村莊回響。
“張莊只是黃河邊上一個普通貧困村,誰也沒想到總書記會親自來指導工作。再不干出個樣兒來,對得起總書記的關心,對得起村里百姓嗎?”申學風告訴記者,2014年以來,張莊村的黨員干部無不懷揣這樣的想法。
張莊村下轄4個自然村,有1025戶328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07戶
454人,2016年之前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大貧困村。脫貧之路,并不簡單。
“要進一步把農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多渠道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村民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書記在張莊村村委會與干部群眾座談時的話語,刻在了墻上,更印在了蘭考人心里。
申學風認為,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就是“能吃虧、肯吃虧、常吃虧”。“2017年我們村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業,我帶頭把家里開了20年的預制板廠關了。”他說,只有黨員們帶頭熱愛集體、帶頭脫貧致富、帶頭美化環境、帶頭弘揚正氣,才能帶領村民們過上宜居宜業、富裕幸福的生活。
漸漸的,在提高村干部思想覺悟這方面,申學風和張莊村黨組織摸索出“六個堅持”:堅持每周二組織村兩委成員集中學習2小時;堅持每月第一個星期四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堅持“四議兩公開”制度;堅持黨員亮身份;堅持黨員帶頭每天義務勞動;堅持促進鄉風文明,每周五晚上開設“幸福家園大講堂”。
就拿每天清晨上街打掃衛生來說,時間一長大家養成了習慣:不僅黨員干
部每天早上“一到點,自然醒”,就連村里孩子都不再隨手丟垃圾。一名村民說,街道這么干凈,哪還舍得糟踐?
“這是總書記教我們的工作方法,就是管用!”申學風說,張莊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不斷提升,為村民脫貧致富打下了良好組織基礎。
為了讓群眾有活干、有錢賺,申學風和黨支部積極想辦法、找出路,先后引進奧吉特菌業等企業,帶動群眾發展溫室大棚189座,成立張莊布鞋手工坊、春光油坊、文氏醋坊等文化特產店。
春光油坊就位于幸福路上。2014年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了當時還是貧困戶的閆春光家里。“從進門到離開,總書記一直緊緊拉著我奶奶的手,還特別關心我倆孩子的上學情況,鼓勵我早日脫貧。”這份關懷,令閆春光備受感動和鼓舞,帶給他巨大的脫貧信念。
總書記從蘭考離開后不久,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閆春光拿到5萬元貼息貸款,建起現代化的雞棚,養了3000多只雞。2015年年底,閆春光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又辦起了春光油坊。
“如今,我已從‘臭春光’變成了‘香春光’。”閆春光半開玩笑地說。原來,由于養雞,渾身都是雞屎味,大家都叫他“臭春光”;現在天天泡在春光油坊,渾身都是芝麻油的香氣。
張莊村的紅色旅游也漸漸發展起來,來此“打卡”參觀游覽的人絡繹不絕。閆春光的媳婦彭思思成了村里的講解員,用親身經歷為游客講述張莊村的發展和變化,每次都特別動情。
“發展旅游業,村民提升素質、文明鄉風也很重要。”每周五晚7點30分,張莊村的“幸福家園大講堂”擠滿人,精彩節目演繹著黨的好政策、脫貧好生活。退休老黨員翟茂勝創辦了遠近聞名的“夢里張莊”藝術團,定期排演《花喜鵲》等具有教育意義的豫劇。他說:“我為村子干了二三十年,現在老了,干不了其他事,就干點力所能及的事。”
在申學風和黨員干部的帶領下,全體張莊村民正信心滿滿,在鄉村振興的幸福路上闊步向前。2022年,他們又探索發展畜牧養殖業,預計今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將突破百萬元。在10年前,這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在今天只是幸福路上一個新的起點。
曾經的“大風口”,如今站上了真正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