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曾令統
6月21日,“鄉村振興看河南”采訪團從漯河出發,在隨后的4天里,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將在漯河、周口、商丘等地開展線下采訪活動,通過集中報道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典型案例,全面展現河南鄉村振興新氣象。
【集約利用土地開啟新型鄉村發展模式】
“自2018年起,俺們縣的村集體收入每年可增加1650萬元,平均到每個村,年均增收也在5萬元以上,俺們的生活也是越過越好。”臨潁縣皇帝廟鄉黨委書記曹家旋說。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為有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需要,近年來,臨潁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該村采用集約利用土地,破解村集體用地“零碎”問題。
針對部分村莊集體建設用地零碎、地塊小、規模小等問題,臨潁縣整合土地資源,集中投放實施。在全縣開展農村違規侵占集體土地和“一戶多宅”專項整治,用3年時間完成鄉鎮整治全覆蓋,共整治土地460.3畝,極大提升了農村集體土地集約利用率。
“而這些節約下來的土地,則又被重新整合,集中投放支持集體經濟工業園建設中去。”曹家旋說。
據曹家旋介紹,臨潁縣第二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目前已經整合超1170余萬元,約定年收益不低于7%。且已覆蓋全縣80余個村,而通過廠房租賃、土地入股等途徑,臨潁縣平均每村年增收在5萬元以上。
【返鄉青年和他的“智能辣椒夢”】
誰說返鄉創業就意味著“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作為臨潁縣辣椒現代農業產業園服務中心負責人,王偌飛憧憬滿懷。“誰不說咱家鄉好!”王偌飛說。
臨潁縣王崗鎮素有“中國辣椒第一鎮”之譽,這里有30年的“麥椒套種”傳統模式,老把式、新行家不時涌現。近幾年,返鄉青年王偌飛成了公認最會種辣椒的“能人”。
線椒、小米椒、朝天椒、燈籠椒……走進臨潁縣辣椒現代農業產業園服務中心,恍若來到一個“辣椒博物館”,錯落擺放的玻璃瓶中,展示著椒形各異的辣椒標本、品種豐富的辣椒種子。
“潁山紅一號,是我們聯合河南農大選育的新品種,今年準備擴大種植規模。”拿起一瓶種子,王偌飛頗為自豪地介紹,基地30畝良種繁育試驗田,種著世界各地500個辣椒良種,打造臨潁特有的優質辣椒種質資源庫。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通過自主選育優質品種,就能種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好辣椒。”臨潁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朱慶甫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愛折騰的王偌飛用了三年時間,打造了屬于他的“新型辣椒基地”。
在臨潁5G種植基地,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看到,一排排“燈塔”狀的水肥傳感器矗立田間,無人植保機忙著給小麥追肥,多功能氣象站隨時監測天氣狀況。
“這就像麥田的大腦和眼睛。”基地技術員介紹,它們將各種監測數據上傳到平臺,根據辣椒知識圖譜,就能自動灌溉、施肥、植保。
多年以來“折騰”試驗田的經驗,讓王偌飛對糧食穩產、辣椒增效越來越有底氣,“現在我們已經和包括衛龍,老干媽等一線大品牌進行合作。”王偌飛說,而他和他的“智能辣椒夢”還遠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