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式噴灌設備在給農田澆水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黃岱昕/文圖
烈日炙烤下,萬畝良田中,仍依稀可見小麥豐收后殘留的秸稈,橫平豎直排列整齊的玉米苗,已是青翠欲滴。
6月22日下午,“鄉村振興看河南”網絡媒體采訪團走進周口市商水縣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探秘高標準農田到底“高”在何處。
硬件科技水平高
“我身后這片地,大家說讓哪片出水,我點點手機就能實現。”商水縣種糧大戶邱守先向記者們“炫耀”著,語氣中透著自信和自豪。
給他底氣的,是身后商水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5號井的固定式灌溉基地。“這是一臺水肥一體機,既能澆水,也能施肥。”邱守先指著田邊的機器介紹。
邱守先在介紹水肥一體機
隨著他輕觸手機屏幕,大約一分鐘后,數個灌溉噴頭就把清冽的井水均勻噴向指定地塊。
邱守先說,這些高標準農田設備,前期投入農民沒花一分錢,現在使用只需要交電費,極大減少了這方面開支。
動動手指就澆地,讓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但走進不遠處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管理中心,這些頓時變成了“小兒科”。
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田間信息清晰可見
大屏幕上,整個示范區的田間情況一覽無余,5G攝像頭能讓監控人員隨時看到苗情,各式傳感器傳回的溫度、濕度等信息,讓澆水施肥都有據可循。氣象服務站里,土壤墑情、近期天氣清晰可見,根據這些信息,就能實現自動澆水,科學又精準。
統籌規劃標準高
高標準農田里,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廣泛應用。建成這樣的良田,顯然需要高標準的統籌規劃。
商水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耕地面積約140萬畝。2020年,當地投資1.5億元,重點打造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實現自動灌溉、遠程控制、植保防控、氣象服務等智能化應用。
氣象服務站提供精準信息服務農民
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這樣的高標準農田,成為穩產高產的有力保障。
職業農民素質高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種田有信心、有干勁。“90后”職業農民劉記森就是其中一員。他是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助理,該合作社今年流轉了3000余畝土地。
畢業于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的劉記森,在學校學的就是與農有關的專業。“耳濡目染,讓我逐漸萌生了回來的想法。”
合作社核心骨干都是他的同學。根據同學們所學特長專業,有人專注于土壤配方施肥和土壤檢測;有人專門管理病蟲害防治;有人專門管理農業機械;還有人負責倉儲管理,銷售以及商業對接等。盡管人數不多,但照料起3000多畝土地游刃有余。
劉記森向記者介紹“90后”職業農民的故事
“新農人”帶來新思維。劉記森介紹,在他的建議下,其所在合作社在周口率先引入無人機,進行噴藥植保作業。指針式噴灌機的使用,則是貨比三家、多方調研后的結果。
大田里,遠處橫跨整塊田地的巨大鐵架就是指針式噴灌機。它由下方帶電機的車輪驅動,可以沿著田埂來去自如。“這種噴灌機和你們剛才看到的固定式灌溉、伸縮式灌溉相比,可謂各有所長。”劉記森說,他們目前使用的技術,便于開展大規模機收作業,更適合自己合作社的實際。
在田邊和劉記森告別,他身后巨大的標語牌清晰可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不僅是他的理想,更是他正在實踐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