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張波 通訊員 王文忠
5月20日,在衛輝市安都鄉南關村的麥田旁,幾位農民在樹蔭下乘涼,目光鎖定在不遠處一臺大型聯合收割機上。駕駛室內,農機手一邊控制著方向盤,一邊操作著機器作業,“這臺雷沃(收割機的牌子)可以裝1.5噸糧食,一天10個小時可以收200畝地。”衛輝市良辰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總經理劉文秋驕傲地說。
今年33歲的劉文秋在農機行業已經摸索了4年。2016年,劉文秋決定回鄉發展農業,“當時回來想試著流轉土地,做種糧大戶,我是土生土長的衛輝人,從小就跟地打交道,種地的全過程我都清楚著哩。”
有著務農的基礎,再加上先前創業的經驗,劉文秋相信自己能在田間干出一番事業。但一段時間后,劉文秋卻發現農機裝備的落后是阻礙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難題。看到了農業裝備上巨大的發展空間,劉文秋決定專門投資發展高端大型農機具,通過裝備的提升提高耕作效率,實現增產增收,提高效益。
2018年,劉文秋創辦農機合作社,購進了30多輛農機具,簽約服務1萬多畝農田,開始給農民“打工”。去年疫情期間,機器作業優勢凸顯出來,市場被打開,客戶不斷增加,預約收割作業需要提前才能排上隊。從最初的一個人、一部手機,到如今的農機合作社、22名固定職工、50多名農機手,一方面通過流轉在各地自營耕種一部分土地,向全社會示范推廣農機全產業化服務,另一方面主要面向種糧大戶,提供專業化、標準化的“保姆式”服務。
據了解,衛輝市小麥種植面積50萬畝,機收占比90%以上,農機部門針對現有1100臺車輛進行錯時科學調度,在發揮市場調節供需作用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引導車輛合理流動,形成區域有序循環作業,實現總體動態平衡。同時為了應對特殊情況,征調應急車輛20臺,組建應急分隊,隨時待命。
在防疫、生產兩不誤要求下,衛輝市農機中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農機合作社提供多項服務,送政策、送溫暖,幫助合作社解決困難;送宣傳資料,免費辦理跨區作業證,協調石油公司保障供給,協調收割機發揮更大優勢,在三夏期間保障運行,顆粒歸倉。
同時,全方位、多角度加大監管宣傳力度,使安全生產、機收減損等意識深入人心。牽頭,疫情防控、交通、公安等部門積極配合,暢通農機運輸通道,為衛輝市聯合收割機跨鄉鎮作業提供安全有序的作業環境。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