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數字化時代已經到來,文化產業該怎樣擁抱這個時代進行數字化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1月5日上午,在河南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委員通道”上,省政協委員、省總商會副會長、省青聯常委、博雅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曹永彬用一個演示開始了他的答記者問。
“這是一張上世紀60年代林州人民修建紅旗渠時的老照片,名字叫‘凌空除險’,這張照片背后有什么故事呢?打開手機小程序,掃描照片,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視頻。”現場,曹永彬邊介紹邊演示,一段視頻呈現在大家面前,講述者正是這張照片的主人公——紅旗渠勞模任羊成。
“我老家在安陽,從小就受到紅旗渠精神的激勵。后來自己做文化產業,也在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同時留存了很多紅旗渠史料。”曹永彬說,因為時代變遷,這些史料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加之很多當事人年事已高,如剛才講述的老勞模任羊成今年已93歲高齡,如果不能將這些珍貴的史料及時保存,很有可能它們將不復存在。
曹永彬介紹,一方面通過數字化采集,掃描修復保存,同時,深入實地采訪歷史當事人,運用現實增強技術,將圖片和視頻采訪相結合,他們將這些珍貴的史料鮮活地永久保存了下來。“看到這個方法不錯,我們推而廣之,將更多優秀的河南文化元素納入到數字化保存范圍,不僅豐富了文化的表現力,增強了文化的感染力,更提升了文化的傳播力。”曹永彬說。
數字技術首先讓文化產品活了起來,下一步,怎么讓文化產品用起來,更好地服務社會,更為關鍵。
曹永彬稱,在前期大量數字化保存的基礎上,目前他們正在建設“中原文化藝術數據庫”。利用這項文化新基建,他們在印刷出版上,打造了“會說話”的圖書;在展覽展示上,實現了沉浸式體驗;在文創產品上,開發了“講故事的伴手禮”。目前,中原文化藝術數據庫已有1000個T的數據存量,海量的數字版權已成為企業的一項核心競爭力。同時,也為推動中原文化藝術發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素材支撐。
“作為文化產業的委員,我很清楚,數字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推動力。”然而,曹永彬表示,通過走訪大量的文化企業,他發現文化產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數字文化產業規模整體較小、示范效應不強,數字文旅資源缺少交易平臺等,需要在以后的發展中逐步去探索完善。同時希望省委、省政府在數字文化產業上能夠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完善要素市場,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打造一批試點數字化開發企業或試點單位,通過以點帶面、示范效應,快速推進我省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數字化轉型戰略位居全面實施‘十大戰略’之列,這讓我們倍感振奮,更加堅定了發展的信息。我相信,在政府的強力支持下,河南文化產業必將插上數字化的翅膀,迎來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的跨越。”曹永彬說。(記者 劉楊 賈志昊 祝傳鵬 賀志泉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