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實驗大樓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樊雪婧 通訊員 田菊
國內第一民辦本科高校,是什么樣子的?
隨著武書連2021年中國民辦獨院綜合實力排行榜的發布,黃河科技學院再次驚艷了朋友圈:以4.027分獲得第1名。
對于黃河科技學院來說,這點成績不算什么,全國200所民辦大學,她連續四年穩居榜首。這不是“凡爾賽”,是實打實闖出來的!
好成績的背后,是三十七年的不輟耕耘。練內功,增外援,用“兩條腿”走路,讓這所民辦一流應用科技大學建設的腳步邁得既穩又實。
“聚英才而用之”
內培+外引,打造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
教育如何與實際接軌?黃河科技學院找到了答案: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
在這里,老師都有著“雙重身份”:他們既是教師,也是工程師、律師、會計師……學校堅持外引內培,致力于打造一支“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確保產教融合順利推進。
對外“引進來”做“增量”,打破教師和技師的界限,積極引進柳冠中、何曉佑、張福昌等近百位藝術設計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立名師工作室,通過工廠式院校、院校式工廠有機融合。目前,學校聘請企業優秀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89人擔任行業導師。
對內盤活現有“存量”。每年學校都會選送專任教師到復旦大學、漢威電子科技等高校和企業進行深造或掛職鍛煉,了解行業發展最新動態,目前,學校專任教師中“雙師雙能型”教師800余人。
同時,學校還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得者、國家和省級教學名師、教育部全國首批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優秀教師等榮譽教師150余人。
“融學科而新之”
學科交叉融合,構建特色學科專業集群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當這些熱詞走進黃河科技學院,就不再是單薄的文字,而是人才的“流量池”。
電子信息類專業改革如火如荼,探索出了適應“新工科”建設的ICT人才培養運行機制和課程體系;在現代農業工程研究院,學校利用現代工程技術提升和改造傳統農業,打造校校合作優勢互補協同育人的新模式……用好了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學校新醫科、新工科、新文科三個專業實習基地獲批河南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不僅如此,2020年,河南省本科高校專業建設管理服務中心也落戶學校。
目前,學校集聚了人工智能、材料、機械、自動化、文化創意等一批優勢學科專業,凸顯了對區域及河南省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支撐作用。現有省級重點學科5個,河南省特色專業6個,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9個,河南省民辦教育品牌專業14個。學校擁有的省級重點學科、一流本科專業、特色品牌專業數量居全省民辦高校首位,形成了工科優勢突出、學科鏈與產業鏈關聯度高、學科布局對地方主導產業支撐度強的辦學優勢。
“聯企業而融之”
四聯互動合作,讓產教融合駛入“快車道”
工學部學生小宇,正在學校創客工廠的實訓車間里忙活得滿頭大汗。每天上完基礎課,小宇和同學們都會來到車間里,通過仿真模擬、數控操作來制作缸壓閥門和軸心。
而這只是黃河科技學院產教融合的縮影之一。以問題為發端,面向企業、社會需求;以應用為導向,培養與企業“零距離”的畢業生,產教融合的定位與理念在黃河科技學院早已深入人心。
中關村發展集團、宇通集團、河南投資集團……這些行業大咖就在校園里,學生們摸得著看得見。
在產教融合“快車道”上,黃河科技學院高速行駛著:目前,學校重點打造信息工程、文化創意等6個特色專業集群和8個現代產業學院;成立“電子信息”等13個省市級名師工作室;“體醫融合”“智游”等6個創新班(訂單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316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發基地、重點實驗室、國際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高層次教學科研平臺50余個……
不僅如此,學校與中科院軟件所、清華大學蘇州研究院等共建網絡安全學院、科技創新平臺、聯合培養研究生,2020年與河南大學、河南科技大學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總人數擴大到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