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記者 薛小磊 通訊員 祝丹陽 曾令輝)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近年來,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鄢崗鎮立足農業大鎮實際,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主攻方向,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以“堅持四條路徑、探索三種模式、激活三方力量”為主要內涵的“433”產業發展模式,取得顯著成效,發展“多彩田園”示范基地36個,培育壯大再生稻、芡實、茭白、稻漁、晚秋黃梨等12個特色主導產業,打造了“十公里格桑花畫廊”等多條生態產業帶,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走出一條以產業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之路。
堅持“四條”路徑,步好產業發展大局
一是堅持走規模化發展之路。積極推進整組土地流轉,讓土地集中到合作社和種養大戶手中,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集中連片打造特色產業基地,推動實現農業生產適度規模化,現已建成芡實、晚秋黃梨、構樹等特色產業基地56個,其中500畝以上的產業基地達13個。
二是堅持走生態化發展之路。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勢利導,突出特色,大力推廣構樹、香菇、蓮藕、稻蝦、油茶、再生稻等12大特色生態產業,打造了崔樓村荷花——香菇觀光采摘、“十公里格桑花畫廊” 等多條生態產業帶。
三是堅持走產業融合之路。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鏈條相融的原則,積極探索“農業+休閑”“農業+旅游”等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著力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如萬畝林果田園綜合體,連片流轉土地11000余畝,發展觀音樹、生態米、構樹、茭白、黃梨等創業園12個,帶動群眾就業3.8萬人次,人均增收4500元。創建的400畝尹崗冬桃基地,結合周寨街道民宿,吸引周邊縣大量游客來此“春天賞桃花、冬天摘冬桃”,形成集“綠色種植、花果品嘗、農家游樂”于一體產業鏈,帶動周邊100余戶群眾年戶均增收6000元,并推動了民宿產業發展。
四是堅持走品牌化發展之路。堅持品牌興農,選擇具有比較優勢、地域特色的品種,打造特色品牌,創響一批“土字號”產品,現已注冊“四季青”牌蘿卜、 “龍頭堰”牌芡實、“豫春河”牌再生稻香米等商標6個;九龍寺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晚秋黃梨采摘園、才華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休閑垂釣園等園區建設也正積極籌建之中,著力打造鄉村旅游品牌,積極融入全縣全域旅游格局。積極創辦“蘿卜節”“豐收節”等文化節活動,用農耕文化、根親文化、傳統文化來豐富農產品的內涵,通過文化搭臺,經貿唱戲,讓生態有機農特產品走出商城,走出河南,走向全國。
探索“三種”模式,聚力產業提質增效
一是探索“生態循環”模式。堅持“農業發展從剛性需求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理念,全面突破稻田種稻、水塘養魚的傳統種養模式,大力推廣“稻漁”“稻鴨”“芡蝦” “林畜” 等共作共養新模式,發展生態立體循環農業,創建稻漁共作基地14000畝,再生稻稻鴨共作基地22000畝等,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整體質量,堅持從生態要效益。
二是探索“四水產業”模式。探索發展“四水產業”,即“坡上種水果、水面種水蔬、水下養魚蝦、田里種水稻”。如周寨村發展的1380畝稻漁共作生態園,田里種香稻,溝里養魚蝦,水面種茭白、芡實,壟上種李子、桃子,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四水產業”試驗田,年畝產值達8550元,“一畝園十畝田”在鄢崗變成了現實。
三是探索“三變”模式。堅持“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股權、農民變股民”的“三變”理念,引導貧困農戶將土地、資金等要素資源,以股權量化方式與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進行捆綁發展,通過流轉土地得租金、參加勞動掙傭金、入股分紅拿現金的方式,讓村集體與群眾實現互利共贏。如崔樓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帶動42戶貧困戶發展大棚香菇30余畝、蓮藕300余畝、葡萄40余畝,每年該村集體經濟可增收20余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近18000元。
激活“三方”力量,匯聚產業發展合力
鄉村振興,人是最關鍵的因素。鄢崗鎮黨委緊緊扭住人才這一關鍵,采取督導考評、表彰獎勵、項目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充分激活黨員干部、社會能人和農民群眾“三種力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一是黨員干部帶頭。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如曹寨村支部書記曹啟銅注冊成立的泰豐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2017年試種再生稻100畝,年收益近6萬元,2018年再生稻種植400畝,帶動全村種植再生稻2000余畝,第一季畝產量為1260斤,第二季畝產量600斤,畝均純收入1200元左右。并為40戶貧困戶55人提供再生稻種植、施肥、除草、收割等務工崗位,戶年均增收2800元。
二是社會能人帶動。發揮鄉賢人才的帶動作用,搭建好“名譽村長”平臺,充分利用“不差錢”和資源廣的優勢,積極動員他們回鄉辦農場、興產業,通過“名譽村長”這個紐帶,還帶動了260余名成功人士創業。如雙樓村“名譽村長”夏厚鋒斥資2000余萬元,實行公司化運作,高標準打造廊道綠化基地3800余畝;砂崗村外出成功人士元通集團董事長姜克生,計劃投資2億元,打造以種植構樹、蓮藕為主導產業的特色健康小鎮項目,目前已栽植構樹2200畝,建20畝構樹育苗基地1個,帶動220戶貧困戶增收。
三是群眾積極參與。通過引導、示范、帶動,讓群眾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堅定了產業帶動增收的信念,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保障糧食供給的基礎上,主動調整種植結構,大面積種植茭白、藕帶、芡實等特色經濟作物,以點聚面,以點串線,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帶動規模效益,農民發展產業主體作用得到落實,匯聚了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如長沖村群眾肖百權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種植茭白300余畝,年純收入達2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