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鄉村振興是個大命題,有些地方依靠交通、生態、產業、文化等優勢走上了致富路,然而,沒有這些先天優勢的鄉村如何實現發展?7月26日,“決勝2020•河南更出彩”系列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平頂山市寶豐縣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探索鄉村抱團發展的新模式。
走進寶豐縣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王堂村,眼前是一派生機:污水管網、無害化廁所改造完工,傳統手工制醋作坊、辣椒產品加工坊生意興隆,多肉觀光植物園、城市菜園項目即將竣工。
據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王堂村第一副書記蔣帥龍介紹,近年來,寶豐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同時,實施百村示范、整縣推進,讓“一村美”延伸到“連村美”,進而實現“村村美”。
而王堂村的改變,只是寶豐打造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推動鄉村振興“全面開花”的一個縮影。
“龍王溝”是原隸屬于商酒務鎮龍泉寺村、楊溝村和張八橋鎮王堂村3個行政村的簡稱。為進一步加快鄉村振興步伐,該縣打破行政區劃,推動多村“抱團發展”,將凈腸河沿岸,原分屬兩個鄉鎮的王堂、馬莊、馬廠、大栗莊、龍泉寺、楊溝6個比鄰行政村組合起來,連片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目的是依靠資源統籌、優勢互補、區域協調,探索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寶豐模式”,實現全域內的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
示范區成立后,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村共建、抱團發展的思路,注冊了龍王溝實業有限公司,6個村成立了各類專業合作社、公司9家,為發展經濟搭建了平臺。龍王溝實業有限公司采取土地經營權入股、每畝500元保底分紅的模式,流轉土地6000畝,集中種植油菜、油葵,打造油菜、油葵花海,舉辦各類活動,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目前,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內安裝了共享單車,開通了公交線路,方便了群眾出行;組建了舞龍、舞獅等各類文藝團隊8支,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3個村已實現垃圾分類處理,農戶廁所改造率達95%以上,村莊內外種植桃、梨、杏等各類果樹10余種,基本實現了“村莊林果化、庭院花園化”,群眾幸福指數得到明顯提升。
“龍頭”帶動,全面“開花”,承載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希望。數據顯示,2019年,寶豐縣共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3個,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72家、家庭農場206家,共帶動農戶3.9萬戶,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1萬人,農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